华南师范大学做好引人育人工作 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09-08浏览次数:

华南师范大学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聚焦物理学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着力构建对标国际、鼓励创新、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有力推动学校物理学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对标和并跑,取得了积极成效。

加强思想引领,把牢正确方向。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全校人才队伍布局和政策安排,将思政工作放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政治引领,采取多种形式生动宣传中国国情,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年人才充分感受新中国的辉煌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奋斗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实施高层次人才国情教育和专题研修,倡导不图安逸、不惧困难、不驰空想的工作作风,营造博学、创新、报国、奉献的新时代科研精神,引导人才立足新时代、服务新发展、建立新功勋。强化过程教育,在人才引进中进行政治立场、学术规范等考察评估,在入职培训时注重做好政治规矩、法律法规、课堂纪律和师德师风教育,在晋升发展中实施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创新引才方式,精准吸纳人才。围绕学科发展重点,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大规模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加强物理学科建设。推动领军人才与青年人才合理搭配,近五年围绕物理学科重点攻关的6大领域,重点引进学术前沿科学家10余名、青年拔尖人才50余名,配备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博士后,组建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具有雄厚发展后劲的学科创新团队。推动全职落地与柔性引进有机结合,在全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同时,每个重点领域柔性引进1—2名国际顶尖人才,通过约定工作时间和具体任务的方式,建立同世界一流大学和实验室的深度学术联系。推动引进人才与本土团队深度融合,秉承引进人才与学科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与现有团队有机融合的基本思路,精心挑选、精准配置,确保引进人才能落地生根、形成合力,与本土团队有机互补、深度融合。

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发展活力。以物理学科为改革窗口,以遴选聘用、考核晋升、薪酬分配为抓手,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激发各类人才勇攀高峰、持续奋斗的内生动力,激发学科团队聚焦目标、协同攻关的创新活力。推动“预聘+长聘”衔接贯通,借鉴世界一流大学人才选聘方式,在青年人才中全面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即通过两个聘期六年内“非升即走”、达到条件即入长聘轨道、特别突出可随时申请特支计划的人才晋升、流转和退出机制。推动“任务+奖励”相互补充,着力构建激励与约束“双轮驱动”的考核管理机制,一方面,在把握基本标准的同时签署个性化聘期任务;另一方面,对超出聘期任务、获得较好教学科研业绩的青年人才均提高年薪予以奖励,对达到学校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条件的及时兑现相应待遇。推动“个人+团队”有机结合,学校既与个人签署聘期任务,也与团队签订整体工作目标;既对个人进行年度考察和聘期考核,也对二级单位、科研团队进行整体目标绩效考核;既直接对个人高端业绩进行奖励,也对团队学科与平台建设成果进行奖励。

搭好发展平台,助力人才成长。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和国际资源,为物理学科建设发展搭建平台,为人才成长构筑广阔空间。搭好科研创新平台,整合协调编制、资金、场地、招生指标等资源,投放物理学科重点建设领域,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等科研平台10余个。搭好产教融合平台,与佛山、惠州、肇庆、清远等地合作,组建肇庆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华南师大(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为华为公司提供单光子探测器定制服务,建设广佛肇粤港澳大湾区首条量子安全通信示范干线,孵化高科技企业11家,将微纳光子学创新技术与产品销往德国、意大利、印度等多个国家数百家企业。搭好国际合作平台,分别与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物理学科各类人才的国际培养、国际参与和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