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12-17浏览次数: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创新的重要指导、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途和命运。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时代使命,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升级、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要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正确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整体规划与个体探究、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而彰显其磅礴之力。 

基础理论是学科确立和发展的骨骼和框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源,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和时代价值依赖于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带来的新挑战。它们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带来了时代命题的同时,也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时代价值的彰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时代价值

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人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目的、内容、方法、环境等基础理论展开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与不懈探讨,取得颇多公认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实践创新和队伍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基础理论:思想教育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一,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根基。没有基础理论,学科就像水中浮萍,毫无根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实践,经过丰富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经过提炼和升华,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三十多年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经过积极探索和研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框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本质与特征、地位与功能、过程与规律、目标与内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原则与方法、载体与环境、管理与评估、队伍建设等),进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标识,基本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根基。

第二,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丰厚滋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其中包含着突出的价值引导功能。比如,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重要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给出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回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滋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特征、社会发展实际、人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学科发展需要回答的紧迫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在长期的积累和深化中,形成了相对扎实的方法论,借用基础理论回答时代发展之问,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三,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持续动力。任何一个学科,如果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明确基础理论研究的方向和侧重点,学科发展就会缺乏持续而根本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到科学、一般性工作总结到专业学科建设,本身就蕴含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动力支撑,基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积极、持续的动力来源。一方面,变化发展的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提出新的需求,这种需求为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人们对于基础理论的求真意识逐渐增强,这种求真态度在客观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持续发展。

2.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重要指导

第一,基础理论:满足实践创新的基本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体。实践创新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需要将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这是实践创新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基础理论满足着实践创新的理论升华需求。实践创新不仅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成果转化,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基础理论创新,这满足着实践创新的成果转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学理论、懂理论、建构理论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重要需求。基础理论的深化发展,也在不断满足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这一需求。

第二,基础理论:蕴含实践创新的种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来源于实践,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基础理论研究对实践创新有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虽有区分,但有其内在的联系,基础理论研究蕴含着实践创新的种子。基础理论研究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引领实践创新。一方面,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需求直接相关,在实践创新需求的激励下,基础理论不断走向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实践领域的一些新前沿、新需求就自觉融入到基础理论之中,成为基础理论新的生长点。只要留心基础理论深化的前沿问题,就能够发现实践创新的基本动向和实践创新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基础理论也要寻求自身的创新发展,他们会追寻、了解实践前沿,在与实践前沿的互动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这其中就孕育着实践创新发展的方向。

3.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一,基础理论:队伍建设的科学指引。一方面,基础理论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业务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基本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基础理论的深化和普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素养,能够显著提升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基础理论可以明确队伍建设发展方向。回应实践发展需求的基础理论创新,不仅面向解决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也面向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这就会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基本的价值指引、业务指引、方法指引。

第二,基础理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板块涉及面广,每一个板块都对应着更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研究队伍和工作队伍,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资助育人、文化育人等,这些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队伍建设需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内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持续关注和不懈着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面对鲜活的实践,同时也要面对理论创新的重要任务。如何将辛苦转化为成果、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的重要瓶颈。立足社会实践,提升理论素养,推动基础理论创新,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当代使命

如何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 

1.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体系。但是,由于学科建立时间较短,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如标志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科基本概念、学科内涵、学科定位、学科边界等,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根源问题、本质问题、规律问题、基本范畴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等,还有待继续深化研究。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应该经得起社会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是通过树立评价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等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教育对象成长发展需求的价值判断。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大短板就是缺乏科学、系统、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评价体系。虽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但仍旧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应当以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为契机,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着手,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认真研究学科发展的理论问题,抓紧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话语体系,为学科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2.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升级 

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除了要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还要形成其独特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起到标识性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学科的深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升级。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升级,要重点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主干领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而言,要突破已有格局和发展定势,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和学术史,对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要素进行前提性反思和根源性探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而言,一是要聚焦社会思想领域的重大问题,积极回应国际与社会竞争、大众传媒与网络、环境与生态系统等领域产生的新问题,以理论的方式实质性参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强时代感与现实性;二是树立正确的大数据观念,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三要重点探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如何转化为个体和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问题,增强目标感与针对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史而言,除了注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这一直接主题外,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区域史、口述史的研究,统摄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走向深入。对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而言,一是要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扎根中国大地,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中进行比较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1]二是要搭建国际对话交流平台,不仅彰显中国特色,还要兼顾国际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交流中要注意两个精准识别的问题:一是要精准识别他国具有准思想政治教育或类思想政治教育之实的学科,二是要精准识别他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之实的学者。对话的精准性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强烈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科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实干家又是理论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者要不断打牢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社会的尊重;应当通晓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史,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现状及前沿,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与形势,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运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3.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 

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意义,是同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的。[2]这要求我们要着力培养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人才。首先,善于发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企业党政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大学生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队伍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要善于发现人才骨干和人才苗子,特别是有志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人员和既有理论感又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青年大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其次,通过孵化培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要积极构建学术共同体,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学科发展,这既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一旦形成,它的团体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就会不断吸引游离于共同体之外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身处学术共同体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更加有效的沟通交流,也能使资源信息共享,促进自身发展趋于完善。因此,学术共同体既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又能够培养优秀人才。最后,在使用中培养人才。要善于营造有利于人才充分施展其才能的学术环境,建立有利于激发人才内在潜能和素质的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铺路搭桥,让他们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实现人才价值,又提升人才素质的良好效果。 

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的过程中,还应该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培养和造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理论家,就没有学科的高水平,也就没有学科建设的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的特性集中体现在学识、功底、人格、影响力和权威性等几个方面。新的时代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的产生准备了时代条件、队伍条件、保障系统和政策支持。思想政治理论家的产生可以巩固和创新基础理论,为培养人才提供内容滋养和精神动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同样,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的出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何去何从的探讨,集中于政治性与学术性、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中国特色与普遍价值、自身建设与充分借鉴等议题。这从一些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肩负的使命和面临的挑战,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深思。在我看来,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把握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无论从主观目的还是从客观效果来看,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会受到一定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政治观念的制约,表现出某种政治倾向,并对政治起到一定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政治性较强的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是以政治引领学术,还是用学术讲政治,二者能否兼顾?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政治引领学术,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以以学术讲政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掌握好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度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维度。在今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中的第一个统一就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欲行其之道,必先明其理。所谓政治性,是由正确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所体现出来的鲜明价值属性;所谓学理性,是蕴含于思想理论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逻辑。从两者的内在关系看,政治性是根本和灵魂,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正确与否;学理性是基础和支撑,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的实现程度。

将政治性与学术性更好地融合,需要从基础理论入手挖掘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建立在严密科学的逻辑基础上。首先,避免泛政治化、去政治化两种倾向。一是要避免泛政治化倾向。党和国家理论的大众化需要通过学术化的阐释,转化为知识体系,引导人们将正确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规范融入日常生活,因而政治的发展可谓离不开学术。二是要避免去政治化倾向。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相关会议的文件展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因而学术的发展可谓离不开政治。其次,要用学术讲政治。一是政治思想学理化,由宣传性向教育性转换,增强政治思想的说服力;二是政治话语学术化,由陈述性向阐释性转换,增强政治话语的吸引力;三是政治规范学科化,由强制性向渗透性转换,增强政治规范的穿透力。

2.把握好整体规划与个体探究的关系

一个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进而建构学科之言,也少不了学者们的个体探索和自由追寻并提出一家之言。整体规划与个体探究之间不仅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

第一,相关决策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全国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等部门应制定指导性的文件与政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相关课题的重大项目、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选题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选题的设立和指导,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科学、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

第二,学术共同体应做好整体规划。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3]相关学术研究组织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应发挥协调、参谋、指导的作用,通过定期举行学术论坛,发布课题指南等方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者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

第三,学人应敢于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者们的个体探究要在遵守学科基本概念、研究范式、话语体系的前提下进行,不遵守学科之言会导致学者们各说各话的学术乱象。学者们宜秉持接着做的理念,依据时代发展需求,实事求是地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兴趣与学术特长,探寻新方法、探究新问题、探索新领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3.把握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既需要关注宏观层面的大问题,也需要关注微观层面的小问题,实现宏微并进。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应有现实的关怀,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自说自话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应用对策研究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上,否则会缺乏前瞻性、原创性、针对性。

在学科建立之初,我们比较关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深化。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应该不断分化、细化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各个分支领域甚至分支学科。此时,如果简单运用原有的理论分析框架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启示我们在应用对策研究中提炼和升华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阐释框架。自学科建立以来,系统论观点长期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界的众多理论成果与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相去甚远。对于体系的过度关注,会使我们陷入格式化思维,离现实问题越来越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聆听时代的声音,感知时代的脉搏,倾听群众的呼声,跳出格式化的思维模式,瞄准现实问题,弥合体系化与问题化之间的裂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才能展现勃勃生机。

4.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规律的学科,自建立之初就带有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色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越来越频繁,思想问题越来越复杂,仅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炼理论与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科的发展,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学科发展的题中之义。第一,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无论是从学理基础来看,还是从学科历史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学科属性,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搞好学科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基础理论研究的过程要明确学科边界,又不能画地为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是等着我们去研究的封闭区域,而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的开放领域。基于新时代的宏阔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要聚焦和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真问题,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式来分析和阐释这些问题,这就需要理性审视和警醒那些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简单移植式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冯刚.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注:文章选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